仲量聯行今(1)日舉辦 2025 年第三季市場記者會,解析台北市 A 級辦公市場及台灣商業不動產買賣市場的最新趨勢與展望。仲量聯行指出,2025 年第三季台北市 A 級辦公市場租賃總成交量達 9,796 坪,本季受南港租賃回穩帶動,整體交易量較上季成長 40%。觀察顯示,多數租戶仍以小面積交易為主,但部分外商因業務擴展需求增加,使南港辦公市場的關注度顯著提升。本季租賃交易亦集中於樓齡三年以內的新建大樓,仲量聯行統計顯示,近三年落成的 A 級辦公大樓,平均達到六成去化率需 1.25 至 1.5 年,凸顯企業對辦公空間升級的持續追求,同時意味著既有大樓必須積極更新維護以維持市場競爭力。
在商業不動產買賣方面,第三季全台交易總額達新台幣 689 億元,其中商業不動產交易受惠於科技業剛性需求,交易金額為 448 億元,占交易總額 65%,前三季累計達 1,166 億元,為近十年同期第二高,僅次於去年;土地交易則受開發商持續保守影響,交易金額僅 241 億元,占交易總額 35%。總計 2025 年前三季累計交易額至新台幣 2,116 億元。
雖然土地交易市場表現相對保守,但另一方面,政府主導的公辦都更與捷運聯開招商案 由於具備區位佳、產權單純等特點,正吸引大量民間資金投入。仲量聯行統計顯示,2025 年初至第三季政府推動的公辦都更與捷運聯開招商案,已累計吸引超過新台幣 3,000 億元民間投資(含已簽約及簽約中),創歷史新高,儼然成為企業在買賣交易之外,取得土地與推動開發的重要管道之一。
多元產業需求帶動,核心商業區與南港 A 辦租賃成交量回升
仲量聯行指出,本季台北核心商業區 A 級辦公市場成交量達 6,790 坪,占整體交易量 69%。其中,以信義次級市場表現最為突出,引領五成的租賃交易;敦北次級市場以 32% 居次,受惠於新供給持續進入市場,帶動企業升級辦公空間意願提升,隨著第四季為傳統交易旺季,預期第四季去化動能將更為顯著,並將集中於敦北及其他次級市場。從產業需求觀察,科技業、運輸業、財務金融業占比皆在兩成以上,顯示不僅科技業重視辦公升級,其他產業也開始注意辦公升級對企業的多項優點。
另外在南港地區,根據仲量聯行統計,2025 年第三季南港商業區 A 級租賃成交量達 3,006 坪,為今年目前成交量最高的一季,不僅推升本季整體交易量,亦顯示市場租賃需求逐步回穩。南港成交主力集中於科技業,其中單筆承租潤泰玉成 1,441 坪的交易成為最大亮點,貢獻近半成交量,進一步印證南港作為科技產業聚落的吸引力。仲量聯行分析,市場動能主要來自房東調整招租策略,釋出更具彈性的租賃條件,進一步推升承租意願。
核心商業區吸納力穩健 空置率溫和上升
本季台北市再度迎來新供給,新增辦公空間總計 16,537 坪。核心商業區由新光杭北與元大銀星釋出共 11,300 坪,雖占核心商業區總量體 1.4%,但僅使空置率小幅上升 0.7 個百分點至 7.4%,顯示市場需求動能仍有支撐。南港方面,因中華電信南港大樓釋出 5,237 坪,占 2.7%總量體,空置率提升1.4% ,顯見市場仍有良好的去化能力。
進一步觀察次級市場,敦北次級市場於本季展現最佳去化表現,主因上季新完工的冠德民權帶動租賃活絡,空置率明顯下降 1.1%,並預期將持續減少。信義次級市場則受惠於外商進駐,空置率亦季減 0.7%。相對而言,其他次級市場因元大銀星與新光杭北兩棟新大樓加入,空置率上升 5.7% 至 13.2%,為租戶提供更多選擇彈性。
近三年落成A辦,平均去化六成所需時間為 1.25 至 1.5 年
在空置率逐步攀升之際,新大樓去化表現成為市場焦點。仲量聯行統計近三年落成並取得使用執照的 17 棟 A 級辦公大樓,總樓地板面積達 18 萬坪,其中 41% 的棟數出租率已超過六成。統計結果顯示,平均去化六成所需時間為 1.25 至 1.5 年,反映企業持續追求辦公室升級需求。各區去化表現差異明顯,其中南港最快,平均僅需 0.9 年即可達成;敦南次之,約 1 年;其他次級市場約 1.5 年;信義因租金水準較高,去化週期延長至 1.7 年。仲量聯行觀察,因應未來三年台北市A辦的大量新供給,過去預租期多在取得使用執照前一年啟動,但近期已有房東提前於使照取得前 2–3 年啟動預租,大面積商辦房東在預租階段更加積極主動,以利縮減去化時間。
租金持續溫和成長,新供給為主要推力
仲量聯行觀察,本季核心商業區 A 級辦公空間租金持續溫和上揚,季租金增漲 0.14%,儘管成長幅度收斂,租金水準仍穩定上升,達新台幣 3,221 元/坪/月,反映顯示市場邁入高原期。次級市場中,敦北次級市場租金上漲 2.54%至新台幣 2,775 元/坪/月,受惠於優質新供給進場,漲幅遠超其他次級市場,顯示新供給已成為推升租金的核心動能。信義次級市場則因富邦 A25 去化強勁,租金水準同步提升,進一步凸顯頂級辦公市場的韌性與抗跌性。
南港商業區租金則維持穩健表現,穩守新台幣 2,366 元/坪/月,較去年同期上漲 2.38%。即便在面臨大量新供給的挑戰下,南港仍展現價格穩定性,凸顯區域內科技業聚落支撐力道。
內湖市場分化加劇,文德與西湖差異擴大
內湖辦公市場區域發展差異日益明顯。本季整體內湖空置率上升至 10.8%,其中文德段受科技業大面積退租影響,空置率攀升至 16.5%,季增幅達 4.3%。相較之下,西湖段則因區位鄰近捷運站,需求維持穩定,空置率由 9.3% 降至 8.9%,並維持新台幣 1,550 元/坪/月的租金水準。對照文德段 16.5% 的高空置率與每坪 1,018 元/坪/月租金,區域間的租金與去化表現差異進一步擴大。
仲量聯行商業不動產部副總經理游淑芬表示:「台北 A 級辦公市場持續展現韌性與成長動能。本季租賃成交顯著增長,預期第四季仍將延續此趨勢;同時,優質新建商辦持續拉抬租金表現,頂級辦公租金穩步上揚。然而,隨著年底新建案陸續完工,市場空置率將持續攀升,反映去化壓力的存在。值得注意的是,面對競爭加劇,房東正積極釋出租約彈性,提供更多協商空間,以吸引優質租戶進駐。從需求端觀察,辦公升級趨勢明確,本季多達 67% 的租賃交易集中於近三年落成的新大樓,顯示企業對現代化辦公空間的需求依舊強勁。」
商業不動產投資氛圍回升,累計年交易額破 2,000 億
主計總處指出,上半年 GDP 成長達 6.75%,並將全年成長率預測上修至 4.45%。同時,Fed預期年底再度降息,雙重利多可望進一步提振投資人信心。
本季商業不動產與土地交易總額達新台幣 689 億元,其中商業不動產交易額 448 億元,土地交易額 241 億元,推升年度累積交易額至2,116 億元。觀察交易結構,工業地產年度累計成交已達 995 億元,占全年總額 41%,持續穩居市場主力。其中廠房交易表現最為突出,累計金額達 548 億元,占工業地產逾半比重,成為推動工業地產的核心驅動力。展望後市,隨著經濟前景轉佳、企業投資信心回升,相關產業擴大投資動能可望進一步推升下季交易量。
科技業擴廠需求強勁,廠房交易額 273 億創今年新高
受惠於出口貿易連續八個月正成長,半導體等科技產業表現亮眼,企業擴張需求持續推升不動產交易。本季商業不動產交易額達新台幣 448 億元,季增 34%,前三季累計達 1,166 億元,為近十年同期第二高,僅次於去年。隨著第四季交易案加入後,全年交易量有望創下近十年次高水準。
其中以廠房交易最為突出,季交易額達 273 億元,創下今年新高,占整體交易量六成,季增率達 86%。主要買方來自科技業與製造業,因應出口訂單與產能需求加速擴廠。本季商辦交易量體亦同步提升,且多以企業自用為主,例如台灣產險以 20 億元購入承德路商辦大樓,顯示資金充裕的企業仍持續加碼投資。
仲量聯行觀察,2025 第三季科技業在商業不動產市場的投資金額占比達 47%,接近總成交額的一半,充分展現其市場主導地位。此一趨勢反映台灣科技產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,持續強化在地產能佈局,並透過積極布局研發與生產設施,以鞏固市場競爭優勢。
土地市場交易保守,政策變動增添觀望氣氛
仲量聯行指出,土地市場本季交易額僅新台幣 241 億元,較上季減少 14%,年度累積交易量為新台幣 949 億元,顯示整體市場仍處於觀望態勢。其中住宅市場因政策影響買氣低迷,導致住宅用地交易下滑;相對之下,商用土地需求則維持相對穩定,並以長期投資為主要動能。
行政院近期調整新青安政策,可能對首購族門檻與市場資金流動性帶來影響,進而牽動住宅及土地交易市場的後續走勢。仲量聯行認為,儘管短期內市場氣氛偏向保守,但隨政策逐步落地與投資需求持續存在,整體土地市場仍具回穩潛力。
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侯文信表示:「工業地產持續成為交易主力,今年占整體交易額 39%,其中廠房需求最為火熱,已連續四季增溫。受 AI 浪潮推動,科技業尤其半導體及伺服器企業,持續加碼購置工廠以支撐產能擴張,預期此趨勢將延續至明年;同時在關稅調整後,企業重新思考全球生產基地的布局,鎖定菲律賓、印度擴廠,上半年已有破百家企業在菲律賓投資,投資累計金額達5.7億美元。」
2025 年初至第三季政府公辦都更與捷運聯開招商案吸引民間投資預估達 3,205 億元,創歷年新高
仲量聯行觀察,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投資市場近兩年展現強勁成長動能,2024 年至 2025 年第三季期間,已公告最優申請人的公辦都更與捷運聯開案件投資總金額達新台幣 4,068 億元。其中,2025 年初至第三季全台投資市場呈現爆發性成長,成功吸引民間預估總投資額從 2024 年的863 億元躍升至 3,205 億元,成長幅度高達 271%。從區域分布觀察,台北、高雄、新北三大都會區為投資主力,2025 年新北市 受惠於 Y7 十四張暨機廠案單案貢獻 985 億元(簽約中),投資金額達 1,295 億元居冠;高雄市 1,107 億元位居第二,展現穩健成長動能;台北市則以 600 億元排名第三。
產業與交通雙重升級,開創高雄投資新局
仲量聯行指出,高雄市 2024 年穩居投資龍頭地位,投資金額達 399 億元占全台 47%,開發面積 1.8 萬坪更占全台 54%,投資表現亮眼。高雄投資熱潮主要受惠於台積電效應,2027 年 5 廠全數量產將帶來 7,000 名員工,創造 1:8 關聯產業效應,吸引大量半導體供應鏈廠商進駐。同時,陽明交大與清華大學高雄分部預計 2029 年將產生 4,000 多名高階師生。交通建設方面,高雄捷運路網的持續擴張,加上高鐵南延確定採「高雄方案」進入高雄車站,進一步強化高雄南台灣交通門戶地位。
在高科技產業聚落與完善軌道交通雙重加持下,高雄透過公辦都更與捷運聯開TOD等發展模式,進一步提升土地使用效率,帶動區域整體發展量能,未來預期將有更多政府招商案件公告,值得投資人期待。
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侯文信指出:「公辦都更與捷運聯開案因區位優越、產權單純及採合建機制,投資人無須負擔購地成本,已成為投資人取得投資機會的重要管道之一,因此持續吸引民間企業積極參與。 2025 年初至第三季已成功吸引民間投資額達 3,205 億元,預期今年廣義促參招商金額可創歷年新高,並逐步向其他縣市延伸,帶動區域招商與土地開發活化。」
關於仲量聯行
仲量聯行(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:JLL)為領先的全球商用不動產和投資管理公司,過去200年為客戶購置、興建、租用、管理及投資多元化的商業、工業、飯店、住宅及零售物業。仲量聯行為財富500公司,年收入達234億美元,業務遍佈全球超過80個國家,以及我們分佈全球的超過112,000名員工,提供匯聚地方智慧的全球平台。為了塑造地產的未來,以創造更美好的世界,我們協助客戶、員工及社區SEE A BRIGHTER WAY。「JLL」為仲量聯行的品牌名稱及註冊商標,詳情請瀏覽jll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