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溫與全球供應鏈重組,台商加速向東南亞市場布局。然而,從越南到印尼,從泰國工業區到馬來西亞自貿港,出海企業面臨的挑戰遠超預期——地緣政治風險、基礎設施差異、人才缺口等新變量不斷湧現。
東南亞選址新常態:從「低成本優勢」到「供應鏈韌性」
在美中科技戰及供應鏈去風險化趨勢影響下,近期台商在東南亞市場選址呈現顯著分化趨勢。
傳統熱門區域出現新挑戰: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等國家憑藉優惠的投資政策、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,吸引了鴻海、廣達等龍頭企業落戶,同時也帶動了大量供應鏈相關企業的「南向聚集」。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在上述市場的核心工業區也開始出現了土地資源競爭、租金上漲、技術人才短缺等挑戰;當地政府在提供投資優惠時條件也更為嚴格。
地緣政治風險躍升為選址「核心決策要素」
在印太地區戰略競爭加劇的當下,地緣政治風險評估已成為台商南向布局的決策核心,台商出海東南亞往往面臨如下挑戰:
貿易政策變動:美國IPEF(印太經濟架構)與RCEP(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)的競合關係迫使很多企業重新評估區域布局;中美科技戰持續升溫,複雜的供應鏈合規要求又為出海布局增加了難度,企業面臨難以預測的政策風險和合規成本挑戰。
兩岸關係影響:隨著區域經貿環境變化,台商在東南亞投資時需更謹慎評估政治風險;技術管制、供應鏈多元化等挑戰依然存在,台商海外投資面臨更多市場變數
出海避險三策略:提升布局韌性
面對地緣政治與市場波動雙重挑戰,仲量聯行基於多年服務台商經驗,提煉出東南亞選址的核心避險邏輯:
01 分散布局,避免「單一市場依賴」:企業可考慮建立「主力+衛星」模式,即在確定主要生產基地時,同步評估至少兩個備選方案(涵蓋政治穩定性、產業政策、營運成本等多元化要素),不僅能提升與當地政府談判的議價能力,也在面對突發政策變動時,能快速啟動備選方案進行風險規避。
02 輕資產,快部署:除非製程有特殊要求,企業可優先考慮輕資產或收購策略,選擇租賃或收購當地現有廠房並加以改造,以縮短投產週期並降低初期資本支出。
03 政策動態監測,提前佈局:仲量聯行全球研究團隊與政策分析小組即時監測全球各國政策動態,對於政府新推出的投資獎勵方案和既有優惠政策的調整,協助客戶及時因應,將選址談判從「被動適應」升級為「主動掌握」。
從「成本考量」到「價值創造」:仲量聯行選址方法論
仲量聯行的「動態選址模型」以上百項量化指標,協助企業從傳統的成本比較,轉向價值鏈整合與長期策略思維。在實際操作中,台商需特別關注:
• 營運效率與成本:電力穩定性、網路品質、原物料成本、技術人才薪資、物流效率與廠房維運成本。
• 投資獎勵政策:固定資產補貼、所得稅減免、進口關稅優惠、土地租賃折扣;重點在於優惠方案的兌現條件與時程。
• 產業生態滲透力:競爭者與供應鏈在地布局、人才爭奪狀況、宗教節慶對產線連續性的影響。
• 不動產市場供需與趨勢:仲量聯行數據庫提供土地、廠房、交通物流、災害風險等可視化資訊,讓企業決策更透明。
仲量聯行全方位服務 助力台商精準南向
作為全球領先的不動產顧問管理公司,仲量聯行的「台商出海一站式服務」涵蓋策略規劃、選址分析、政策談判到落地執行,協助企業彌合海外「資訊差」、「資源差」、「溝通差」與「營運差」。憑藉覆蓋全球 80 多個國家與地區的網絡與視野,仲量聯行持續協助台商掌握全局、管控風險,並在東南亞市場建立長期競爭優勢。